外媒:中國擁有世界上最便捷的移動支付系統

關鍵字:數據公司2016-06-01

廈門網站建設:不帶錢包出門在許多地方意味著寸步難行,沒有現金和信用卡就沒法買吃的喝的,沒法坐車,也買不了任何生活必需品。但在中國大城市,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,就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到處探索。

  英國路透社稱,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,移動支付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部分,手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取代錢包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為,中國蓬勃發展的移動支付市場已將美國遠遠地甩在后面。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稱,移動支付正在重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。

  在北京體驗無現金生存24小時

  在美國生活時,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記者威爾·雷普利(Will Ripley)經常不用現金支付,他寫支票支付房租,在網上支付大部分賬單,但他必須永遠隨身攜帶信用卡或借記卡。但在北京,他驚訝地發現,自己可以完全不用錢包生活24小時,而且非常輕松便捷。

  早晨起來,雷普利在簡陋的路邊攤買了一個6塊錢的煎餅——這種美味的食物是中國最受歡迎的早餐。他用手機掃描了攤位玻璃上的二維碼并輸入密碼,短短幾秒鐘就完成了交易,完全省去了找零的麻煩。而在美國,用手機付錢可能需要打開移動Web瀏覽器,輸入信用卡信息或前往PayPal,會浪費不少時間。

  就在不遠處的咖啡店里,店員掃描了CNN新聞助理沈璐(音)的手機二維碼。和雷普利喝咖啡的過程中,沈璐用手機支付了家里的水費,只花了幾秒鐘。她經常用這種方式支付各種賬單,包括房租。在北京,人們可以通過手機支付購買電影票、餐館外賣和許多商品。

  喝完咖啡,雷普利用手機叫了一輛出租車,與手機支付應用程序Mileslife的聯合創始人顧宇(音)見了面。租車分享軟件的出現,讓打車變成一件更便宜、方便的事。

  顧宇告訴雷普利,許多在中國城市生活的人很少用信用卡,因為他們更喜歡手機支付。“這就是我所說的后發優勢。”顧宇說,“中國并沒有建立非常有利可圖的信用卡系統,所以我們跳過了信用卡,直接來到了手機支付這一階段。”

  一路上,顧宇向雷普利講述了移動支付的種種好處。免去了沉甸甸的硬幣和皺巴巴的紙幣被弄壞或丟失的煩惱,有便于跟蹤記錄消費行為的電子收據,人們不再需要隨身攜帶笨重的錢包。他們來到三里屯共進午餐并AA制付賬,當然,還是用手機支付賬單。

  在北京,從街頭小販到大型連鎖店,越來越多的商家接受移動支付。對企業而言,此舉不僅方便快捷,還可以通過大數據追蹤消費者的消費喜好。正如CNN所說,在數億人使用的支付寶和微信推動下,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快速發展,把美國遠遠落在了后面。

  在現代中國的各大城市,雷普利的經歷并不鮮見。《華爾街日報》記者黃夢琳(音)也在深圳成功體驗了24小時無現金生活。對許多年輕人來說,主要通過支付寶和微信進行的移動支付,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  移動支付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

  樸劍鋒(音)兩年沒用過銀行自動取款機了,出門也很少帶錢包。“手機就是我的錢包。”他告訴《華爾街日報》,從打車到交水電費,再到去便利店購買生活必需品,移動支付能滿足他每日生活的幾乎全部需要。

  樸劍鋒的經歷,反映了科技是如何改變金錢在中國的流通方式的。從電子商務網站、餐館外賣App到出租車,阿里巴巴和騰訊與各行業的商品和服務提供商合作,還與沃爾瑪、便利店、小商販等數以百萬計的傳統零售商簽署協議。作為回報,支付寶收取商家每筆交易最高0.6%的手續費。

  10年前,中國只有700萬人擁有信用卡,包括買房買車在內的幾乎所有交易都是通過現金進行。但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移動設備花錢。

  去年,約3.58億人使用移動支付,比上一年增加了近2/3,相當于互聯網用戶數量的一半;移動支付的總額高達2.5萬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16.4萬億元),是2014年的兩倍、2013年的12倍。就像一些中國人沒有個人電腦而擁有智能手機,他們在支付行為方面也發生了類似的跳躍。

  《華爾街日報》稱,移動支付最受關注的是安全問題,而在中國,互聯網巨頭通過設置規則建立了信任,讓許多消費者對移動支付有著和傳統國有銀行一樣的信心。

  30歲的樸劍鋒和妻子張乃玉(音)在北京著名的購物娛樂中心三里屯經營一家美發沙龍,他負責設計發型,妻子負責化妝和管理兩名員工。夫妻倆和14個月大的兒子住在美發沙龍樓上的一間公寓里,養了4只英國短毛貓。和其他人一樣,樸劍鋒深刻地感受到移動支付給生活帶來的改變。

  美發沙龍約70%的顧客通過微信支付。樸劍鋒夫婦喜歡收現金,他們覺得現金安全、快速,能省下去銀行存款和去ATM機取款的時間。但一旦自己成為消費者,他們就對移動支付情有獨鐘。

  在附近的零售超市或購物網站京東買生活用品時,樸劍鋒喜歡使用微信支付,他也用微信從附近的市場上訂購新鮮農產品和肉類。嬰兒紙尿布和貓糧通常來自淘寶網,用支付寶進行交易。交水電費,張乃玉習慣用支付寶,但到了交燃氣費時,她還是得去銀行。

  由于生意忙不過來,樸劍鋒夫婦很少自己開火做飯,而是依賴手機上的外賣送餐App。從小面攤到肯德基、麥當勞,附近可以送外賣的餐館大部分接受支付寶或微信付款。他們還在余額寶購買了10萬元理財產品,目前年利率2.6%,收益高于定期存款。

  和很多中國人一樣,樸劍鋒聽過不少信用卡欺詐的案例,所以他和妻子更傾向于相信支付寶。去年,他們花一萬多元,用支付寶在連鎖電器商場購買了一臺空氣凈化器。

  平時交房租時,樸劍鋒仍然按照房東的要求,用現金支付。“他們上年紀的人就這樣。”他向《華爾街日報》解釋道,這就是他幾乎全部現金支出。偶爾遇到不接受移動支付的商店,他也有解決之道:加銷售人員的微信并轉賬給對方。

  中國人渴望嘗試和體驗

  23歲的法律助理王偉(音)來到西安某家肯德基柜臺前,打算買個雞肉漢堡。店員告訴他,如果使用微信付款可以獲得折扣優惠券,還可以通過微信分享給好友。盡管總共便宜不了幾塊錢,王偉還是選擇了用微信支付。

  “大多數時候我使用支付寶,”王偉告訴《華爾街日報》,“但微信支付現在也很方便。”當然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費習慣,在深圳大學學生梁全偉(音)看來,“微信只是一種溝通工具”。

  在蓬勃發展的移動支付市場中,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都有很大野心。交易支付平臺使它們能收集到更多數據,從而準確地調整財富管理、貸款等金融服務產品。

 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研究顯示,中國2015年手機移動互聯網的零售額增長了85%,達到334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2.2萬億元),是美國市場規模的4倍以上。農村地區目前仍然依賴現金,但在CNN看來,對移動支付公司而言,這由數億人口構成的巨大的未開發市場,意味著巨大的機遇。

  《華爾街日報》稱,快速增長的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,有超過200家公司正在進行激烈競爭,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占主導地位。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Research的數據,去年,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11%增長到20%,幾乎翻了一番,支付寶的市場份額則從82%下降到了68%。

  北京互聯網咨詢公司易觀國際的分析師馬濤(音)認為,雖然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中國龐大而潛力無窮的在線支付市場,支付寶的市場份額未來可能進一步減少,但對消費者而言,激烈競爭帶來的優質服務和更多優惠,無疑是件好事。

  “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的戰爭造就了世界上最簡便、最完整的支付系統。”美國消費者情報公司Bomoda的CEO布萊恩·布赫瓦爾德(Brian Buchwald)告訴美國“Digiday”網站,“我17個月大的女兒已經開始玩蘋果手機,但她到10歲時恐怕也不會接觸到移動支付,而中國消費者如今已對此輕車熟路。”

  “eMarketer“公司的亞太分析師王海霞(音)認為,中美民眾的消費習慣有著巨大差異,中國人渴望嘗試和體驗,他們不拘泥于某種習慣。(廈門網站建設文章來自百度新聞)